close

中國海洋教育迫不及待 大國崛起必須依靠海洋

 2006年10月03日10:33

世界近代任何一個大國崛起,都必須依靠海洋

而與此同時,近代世界任何一個大國崛起,無論是西班牙、英國、法國、美國、日本、俄羅斯,都是依靠海洋,即使像德國這樣非常像內陸的國家,也一直在為 ...


中國國民海洋意識薄弱

  前段時間,瑞典“哥德堡號” 仿古木帆船訪華一事被國內媒體炒得火熱。輿論大多都在回味和贊許中瑞兩國數百年的友誼,但對筆者而言,通過對“哥德堡號”十多年制造過程的關注和實地詳細考察,卻想到了另一個問題:瑞典是一個隻有900萬人口的北歐小國,海洋資源相對而言非常豐富,但瑞典全民都有非常開放和強烈的海洋意識。

  而如今,中國海洋形勢嚴峻,國民的海洋意識卻非常薄弱,據國內媒體報道,中國某大城市90%的大學生認為,中國版圖隻有960萬平方公裡的陸域國土面積,而不知道300多萬平方公裡的管轄海域。北京市“世紀壇”宏偉建筑,依然把祖國疆界限制為“960”﹔上海市“東方綠舟”教育基地知識大道上,有歷代中外名人雕像,其中偉大航海家有哥倫布,卻沒有鄭和﹔當英國海軍退休軍官加文·孟席斯關於“早於哥倫布70年,中國人發現美洲大陸,並繪制了世界海圖﹔在麥哲倫的100年前,中國人已經完成了環游地球的壯舉,鄭和是世界環球第一人﹔比庫克船長早350年,中國人已經發現了澳洲和南極洲,領先歐洲人300年解決了經度測量的問題”等一系列研究成果發布后,中國史學界做的第一件事,竟是一致持否定態度,而非幫助其進一步核實或發掘新的材料。要知道,這種觀點如果得到進一步証實和肯定,便可以進一步提升中國的歷史地位。

   中國不僅僅隻有陸地文明

  國民海洋意識不強,一方面與初級教育中的地理教學有關,許多地理教材都把中國版圖描繪為陸地疆域,而忽視海洋管轄面積,另一方面也與歷史教學有關。以九年義務教育七年級第一學期的《中國歷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版)為例,書中點到了距今7000年前河姆渡遺址及當時的人居住於干欄式房屋,卻未提到出土文物有木槳,意味著先人已駕舟出海﹔書中引用了春秋戰國時期狩獵水陸攻戰紋壺的局部圖案,隻說明“表現了戰船作戰的場面”,卻未提到造船航海科技的發展﹔提到了漢武帝派張騫出使開通了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卻未述及秦朝徐福東渡也開創了海上“絲綢之路”﹔提到與唐朝有使節來的國家就有70余國,選用了唐卷發人俑圖認為是來自非洲的黑種人像,隻介紹了日本遣唐使來唐留學和鑒真赴日傳經講學,卻未提升到海外交通已大大地發展了海上絲綢之路﹔對宋代的造船業、海上航運能力、指南針應用於航海、元代的河海漕運,都有一定的描述,但對宋代向東北與高麗、日本,向南、向西與亞、非、阿拉伯世界的海上往來卻全未述及﹔對明朝鄭和下西洋有相當篇幅的介紹,卻依然沒有推出其開創、擴大、延伸了與世界各國友好交往的海上絲綢之路,為傳播交流和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貢獻的歷史概念。全書第26課以“邊疆的鞏固”為題,介紹了17世紀鄭成功收復台灣和康熙實現台灣回歸與全國統一的大業,但對於明代長期沿海抗倭斗爭、援朝抗日戰爭等保衛海防、維護海權的海上戰役卻隻字未提。

  當然,一本初中教科書受篇幅所限,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如何包容海洋歷史中海上絲綢之路等重大事件,增強“海”味,卻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

  幾千年來,無論是中國國民,或是政治精英,大多認為隻要通過陸權,國家的主要利益就能得到,甚至認為經濟上也不需要海洋資源養活。

  然而,中國歷史的發展並不僅僅隻有農業或陸地文明,中國歷史上許多重大的變化,在無意識中都與海洋相連。不說早期中國制造了指南針、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等對中國及世界的產生了巨大的作用,單單從近代而言,正是因為海防和海軍力量的不足,中國才逐漸被淘汰出世界一流大國的行列。而與此同時,近代世界任何一個大國崛起,無論是西班牙、英國、法國、美國、日本、俄羅斯,都是依靠海洋,即使像德國這樣非常像內陸的國家,也一直在為加強海軍力量而努力。相比之下,正是因為中國一直以來海洋意識的薄弱,才導致中國當前的復興之路艱難。

   海洋形勢嚴峻

  如今,中國海洋形勢非常嚴峻,沿海省市海洋環境污染嚴重、濱海地區和島嶼生態系統得不到有效保護,海域使用權屬關系不清,填海筑堤造地無序,海上資源開發有的過度、有的空白、很不平衡,海水灌溉農業科研投入少、遠未形成規模,對海洋歷史文明遺產的挖掘與保護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特別是對相應領海、專屬經濟區海域的經濟科技發展規劃責任與行政管理權限並不明確。

  另外,國際上近年來海上爭議比較頻繁,我國海上安全形勢比較嚴峻。如中日之間在釣魚島與春曉油田、東海劃界方面屢有爭議,日本動用武裝力量在中國專屬經濟區內打撈所謂可疑船隻,菲律賓、越南等多次對我國漁船採取無理驅趕搜捕和搶掠。南海一些鄰國持續、大規模地在與我主權有爭議地區引入外國勢力與資本開採油氣資源等等。

  中國要以負責任的大國姿態,堅持和平友好合作發展與協商解決爭議的原則,來處理國際海洋事務,以遠近結合、持續發展、陸海統籌的原則來處理國內海洋開發與保護,需要所有國民,尤其是相關的政治精英,具有鮮明的海洋戰略意識,豐富的海洋政策水平及深厚的海洋知識功底。

  從這個角度看,筆者建議,當務之急至少有三項:一是加強國內海洋文化建設,用恢復各類歷史傳統帆船、海洋文化展覽會、海洋影片制作等形式,引起國民對海洋的關注,以及產生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二是對各部門相關的政治、經濟精英進行更系統的海洋知識培訓,並將之用於工作實踐中﹔三是編制明確的國家海洋戰略以及海洋教育措施。

  (作者是海軍某部少將。)

 

 


為何要推進海洋經濟發展

2011年4月11日 15点27分 来源:山东省青岛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郭先登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并将其作为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事实上,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各地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从辽宁的“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天津滨海新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到江苏的沿海开发战略、浙江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再到福建的海西经济区、广西的北部湾经济区等,各地纷纷推出相关发展规划,并创立了若干发展模式。那么,什么是海洋经济?为何要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如何发展好海洋经济?

  海洋经济是随着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人们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不断深化而发展起来的,目前主要包括海洋运输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造船业、海洋新材料业、海洋石油化工业、海水综合利用业、海洋矿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渔业、海水养殖与农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服务业等产业。现代海洋经济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阶段,产业门类不断完善,一些细分生产门类正在崛起,不断拓展着海洋经济发展空间,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当今世界,许多沿海国家和地区都把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作为重要的战略方向。海洋经济之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是因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陆地资源趋于枯竭,陆地空间趋于饱和,人类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努力寻找新的资源和发展空间。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世界许多国家都确立了“大土地”理念,越来越多地向海洋国土、地下空间、太空等拓展自身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而浩瀚的海洋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资源,具有巨大经济价值,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因此,许多国家把加快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发展海洋经济放到国家战略位置来抓。我国拥有辽阔的海洋国土,也是历史上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维护海洋权益、发展海洋经济对于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大力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要求推进海洋经济发展,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搞好规划。海洋经济要想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搞好规划非常重要。沿海各地制定发展规划应根据自身实际,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同时使本地的具体规划符合国家层面的宏观规划。在制定规划时应把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海洋产业作为重点,使发展海洋经济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海洋国土虽然辽阔、海洋资源虽然丰富,但也不是无穷无尽的。发展海洋经济一开始就应重视可持续问题,除了提高海洋开发能力,还要提高海洋控制、综合管理能力,重视相关产业的安全性。为此,应完善涉海法律法规和政策,维护海洋资源开发秩序,科学保护海洋资源,尤其是保护海岛、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环境。三是大力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海洋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否进行自主创新、实现重点跨越,取得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海洋科学技术,是决定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最重要因素。为此,应加强海洋基础性、前瞻性、关键性技术研发,提高海洋科技水平,增强海洋开发利用能力。

 

高水平建设海洋经济强省——访浙江省省长吕祖善

 2011年02月16日

浙江已被国家列为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在1月下旬浙江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通过的《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海洋经济列为战略重点和热点。为此记者采访了浙江省省长吕祖善。

记者:吕省长,在刚闭幕的人大会议上,海洋经济成为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重点,您对发展海洋经济有哪些看法?浙江有哪些资源优势?

吕祖善:海洋强则国家强,海洋兴则民族兴。21世纪是海洋世纪,开发利用海洋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浙江地域狭小,资源匮乏。浙江已成为经济大省,但土地、水、环境等资源容量却十分有限,下一个30年如何发展?在大力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型升级的同时,需把眼光投向海洋。作为海洋资源大省,浙江规划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线506公里,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2878个,均为全国第一;舟山渔场是全球四大渔场之一,可捕捞量全国第一;潮汐能、波浪能、洋流能、温差能丰富,可开发的海洋能居全国首位,东海石油资源也主要分布在浙江海域,发展海洋经济潜力巨大。

记者:浙江发展海洋经济历程如何?发展现状怎样?

吕祖善:浙江省历届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1993年全省第一次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建设海洋经济大省,2003年第三次会议上进一步提出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坚持科学看海、科学谋海、科学用海、科学兴海、科学管海,浙江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海洋生产总值从2006年的1846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002亿元,约占全国海洋经济总量的1/10,并在港航物流服务业、船舶工业、海水利用业等领域处于全国前列。其中,2010年宁波—舟山港已成为全球最大综合港、第六大集装箱干线港,在全球沿海港口体系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

浙江已基本建成海洋经济大省,但离强省还有较大距离,一是海洋生产总值约为广东、山东、上海的1/2,与海洋资源大省地位还不符;二是海洋产业结构还不健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对不足;三是与山东、上海等省市相比,浙江海洋科技实力较弱,人才还较少;四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近年来有所改善,但形势仍然严峻。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记者: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定位及目标是如何确定的?

吕祖善:这次浙江省人大会议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对海洋经济发展单列一章来全面、系统阐述,这充分表达了我省发展海洋经济的坚强决心与信心。为响应国家战略需要,发挥浙江特色优势,我们设想经过今后一个时期的努力,把浙江建设成我国大宗商品国际物流中心、海洋海岛开发开放改革示范区、现代海洋产业发展示范区、海陆协调发展示范区、海洋生态文明与清洁能源示范区。争取到2015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接近7000亿元,占全国海洋经济比重提高到15%,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30%以上,科技贡献率达70%以上,海洋经济综合实力、辐射带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居全国前列,在全国地位进一步提升,基本建成海洋经济强省。

记者:浙江提出要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请问在空间布局上有哪些构想?

吕祖善:在空间布局上,我们计划将杭州、宁波、温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7个市47个县(市、区)纳入全省海洋经济发展试点范围,着力构建“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的总体布局。其中,“一核”指以宁波—舟山港海域、海岛及其依托城市为核心区,促进宁波、舟山区域统筹联动发展,打造我国海洋经济参与国际竞争和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高地;“两翼”指以环杭州湾产业带及其近岸海域为北翼,加强与上海国际金融和航运中心接轨,以温台沿海产业带及其近岸海域为南翼,加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接轨;“三圈”指杭州、宁波、温州三大都市圈,优先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增强区域集聚辐射;“九区”指沿海九大产业集聚区,积极成为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城市新区培育的主载体;“多岛”指梅山、六横、金塘、普陀山(朱家尖)、洋山、南田、头门、大陈、大小门、南麂等重要海岛,突出岛屿特色开发,努力成为我国海洋开发开放的先导区。

记者:这次浙江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有哪些重点和亮点?

吕祖善:我认为海洋经济强省不仅要体现在经济总量上要有大增加,更要体现在经济素质上要有大提升,要高水平建设。为此,要突出抓好三大重点和亮点,一是打造“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丰富的深水岸线资源,加上处于我国T字型经济带核心区的战略区位,是浙江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服务全国的最大资源优势。为此,构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高水平建设我国大宗商品国际物流中心和“集散并重”的枢纽港,加快港航强省建设,是浙江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动力和路径。二是加快发展现代海洋产业,重点是扶持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国家级海洋先进装备业和海洋工程装备基地、海水淡化技术装备制造基地、海洋能研究与开发基地、海洋休闲旅游目的地、大洋勘查技术与深海科学研究开发基地等,同时也要择优发展新型环保石化、船舶、汽车、造纸、钢铁等临港先进制造业,提升发展现代海洋渔业。三是推进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舟山是我国最大的群岛市,也是我国大陆唯一直接深入太平洋的战略要冲,加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提出要建设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将其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次浙江“十二五”规划明确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的重点是打造三基地一城市,即大宗商品国际物流基地、现代海洋产业基地、国家级海洋科教基地和群岛型花园城市。

记者:下一步浙江海洋经济强省建设有哪些举措?

吕祖善:去年7月,浙江和山东、广东一起被列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这将极大推动浙江省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目前,我省正积极向中央申报建设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相关规划即将由国务院发布实施。我省也正以此为契机,抓紧准备全省海洋经济动员大会,全面动员部署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建设的各项任务,配套出台相关工作实施方案和政策意见,大力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和省“十二五”规划落实,积极成为全国海洋开发和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地,为建设海洋强国发挥先行先试示范作用。

总的看,当前高水平建设浙江海洋经济强省正面临十分难得的机遇,也具备非常有利的条件与优势,当然,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但我相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指导,有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有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在全省各级特别是沿海地区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出色地完成国家赋予我省开展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的各项任务,建成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

 

鄭貴斌:發展海洋經濟 打造產業集群

2011-04-21 10:29:05  

近日,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山東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山東藍色經濟文化研究院副院長,山東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鄭貴斌,就海洋經濟發展等熱點話題接受了新華網山東頻道記者專訪。

記者:在"十二五"開局之年, 1月4日,"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獲批,3月1日,國務院又正式批復了"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廣東省"海洋經濟區發展規劃"也即將出臺。國家為什麼要把"海洋經濟"提到如此的高度?

鄭貴斌:海洋經濟之所以提高到國家戰略與規劃的高度,我想,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解讀:

首先,海洋經濟發展日益凸顯的戰略地位使然。海洋經濟既是水體資源經濟,又是產業經濟,還是區域經濟。 進入21世紀,海洋經濟登上產業發展大舞臺,海洋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益提高:2001-2009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6.12%,高于同期國民GDP增長率。2010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38439億元,比上年增長12.8%。海洋生產總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9.7%。據測算,2010年全國涉海就業人員3350萬人,其中新增就業80萬人。海洋經濟已經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海洋產業結構發生了積極的變化,三次產業結構為5:47:48。依托高新技術的新興海洋產業迅速崛起,增值空間巨大,發展前景廣闊;我國沿海的區域海洋經濟發展規模不斷擴大,區域布局基本形成,帶動區域協調發展的作用顯著增強。

其次,經濟發展轉方式調結構的現實命題。我國今後的現代化建設是以科學發展為鮮明主題,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海洋經濟作為新型經濟體係,其新興海洋產業最大特色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它的發展對轉方式意義重大。海洋高新技術逐步產業化是集高新技術研究、應用開發與商品化生產于一體的,它的科技、經濟、社會三重價值的內在擴張、超級放大對經濟增長和國家綜合實力的快速推動,是傳統經濟增長方式望塵莫及的。海洋新興產業依靠科技進步和知識推動,迅速滲透到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可以有效地提高產業能力和國家的綜合實力。海洋高科技與海洋新興產業已經成為轉方式調結構的的重要領域,自然成為國家"十二五"時期突出主題、把握主線的的現實選擇。

再次,發展海洋經濟是放眼全球發展的重大使命。開發利用海洋是當今世界發展的大趨勢。隨著世界人口增加、土地資源減少、環境惡化以及對資源、能源需求的急劇增加,世界各國都出臺了面向21世紀的海洋發展戰略,加大了專屬經濟區的管轄和開發。順應世界發展大勢,規劃全國海洋國土,發展海洋經濟,實現"海洋強則國家強,海業興則民族興"成為必須認真履行的歷史使命。制定海洋經濟戰略是捍護我國海洋主權和享有海洋利益的實際行動。

總之,把海洋經濟提高到國家戰略高度,規劃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國家戰略區,是從我國國情以及沿海區情出發,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適應經濟全球化條件下資源利用、產業發展與區域協調需要的重大戰略舉措。在新形勢下,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有利于拓展國民經濟發展空間,維護國家戰略安全;有利于加速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完善我國沿海整體經濟布局;有利于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有利于提高海洋經濟國際合作水平,深化我國沿海開放戰略,意義十分重大。

記者:山東、浙江、廣東都在打"海洋牌",您認為山東省的優勢和劣勢在哪裏?山東又該向浙江、廣東學習什麼?

鄭貴斌:魯浙粵都是沿海重要省份,都是海洋資源富集區,在發展海洋經濟方面各有優勢,各有特色。各自揚長避短,發揮優勢,打好海洋經濟牌,對各自的發展至關重要,對國家實施海洋經濟發展戰略也至關重要。去年7月, 魯浙粵一起被列為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試點,極大地推動海洋經濟和沿海經濟發展。

海洋經濟是山東的經濟特色之一,發展藍色經濟山東佔據先機。山東有區位、資源、科技教育、產業基礎四大優勢。山東半島是我國最大的半島,瀕臨渤海與黃海,地處東北亞經濟圈層,區位條件優越,海洋資源豐富,海洋科技、教育、人才優勢明顯,海洋生態環境良好,海洋人文資源底蘊深厚,具有加快發展海洋經濟的巨大潛力。

浙江,瀕臨東海,地處長三角,作為海洋資源大省,向來重視海洋經濟發展,正由海洋經濟大省向海洋經濟強省跨越。浙江海洋經濟發展迅速,約佔全國海洋經濟總量的1/10,並在港航物流服務業、船舶工業、海水利用業等領域處于全國前列。其中,2010年寧波-舟山港已成為全球最大綜合港、第六大集裝箱幹線港,在全球沿海港口體係中的戰略地位不斷提升。浙江後備資源豐富。可建萬噸級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線506公裏,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島2878個,均為全國第一;舟山漁場是全球四大漁場之一,可捕撈量全國第一;潮汐能、波浪能、洋流能、溫差能豐富,可開發的海洋能居全國首位,東海石油資源也主要分布在浙江海域,發展海洋經濟潛力巨大。浙江在建設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方面有很多亮點,如打造"三位一體"港航物流服務體係,加快發展現代海洋產業體係,推進舟山群島新區建設,依靠民資發展海洋經濟,等等,都很精彩。

廣東地處南海,有緊靠港澳發展優勢,海洋資源豐富,2010年廣東省實現海洋生產總值8000億元,約佔全省GDP的17%,連續15年居全國首位。海洋經濟成績喜人、亮點紛呈,呈現出增長快、結構優、效益高、充滿活力的良好態勢。廣東依托自身區域特點和資源優勢,加快了海洋綜合開發,形成了粵東、粵中、粵西三大海洋經濟區和廣州、深圳、珠海、汕頭、湛江等多個經濟增長快、外向度高、富有活力的海洋經濟重點市。濱海旅遊業等發展也很快,海洋經濟的發展有力推動了沿海地區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極大帶動了沿海地區經濟增長和全省經濟的發展。

山東發展海洋經濟,建設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也面臨著諸多挑戰,需要向浙江、廣東學習。特別是學習他們戰略指導、觀念創新、改革開放、增創新優勢方面的經驗。山東發展存在以下不足: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方式相對粗放;海洋產業結構和布局不夠合理;海洋經濟綜合效益亟待提高;海洋科技研發及成果轉化能力不足;海洋綜合管理和海陸統籌發展的體制機制亟待完善,民營經濟發展動力不足,等等。要通過學習借鑒,找出差距,彌補不足,確立敢試敢闖意識和勁頭,大膽創新,為建設海洋強國發揮先行先試作用,努力把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成為全國海洋開發和海洋經濟發展的戰略高地之一。

記者:經濟區最主要的是產業集聚,產業的選擇和產業鏈條的延展,以及產業的升級,您認為山東在產業集聚、選擇上應該注意些什麼?

鄭貴斌:應特別注意產業集群、產業集中、產業集約、產業聯動、產業升級、產業優化這樣一些關鍵詞,努力用這些理念指導產業選擇。

按照藍色經濟區規劃,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係是打造和建設好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核心任務。要"以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方向,以發展海洋優勢產業集群為重點,強化園區、基地和企業的載體作用,加快發展海洋第一產業,優化發展海洋第二產業,大力發展海洋第三產業,促進三次產業在更高水平上協同發展。"

高技術產業、優勢產業、品牌產業,對經濟發展相關性強、帶動性大的產業應科學選擇促進發展。從山東實際出發,應加快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成果轉化水平,推動海洋生物醫藥、海洋新能源、海洋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化發展;加快提高園區(基地)集聚功能和資源要素配置效率,推動現代漁業、海洋工程建築、海洋生態環保、海洋文化旅遊、海洋運輸物流等優勢產業集群化發展;加快提高技術、裝備水平和產品附加值,推動海洋食品加工、海洋化工等傳統產業高端化發展。努力建設全國重要的海洋高技術產業基地和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高端海洋產業集聚區。

記者:在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中,您認為山東省的內陸城市該如何定位 "海陸統籌",抓住和共享藍色機遇?

鄭貴斌: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鮮明特徵是海陸統籌的新型經濟區。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這標志著國家海洋發展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在統籌方面邁進了一大步。規劃特別突出聯動發展理念,第一次在規劃中提出主體區與聯動區,通過主體區聯動其他地區發展。由于規劃中明確提出主體區與聯動區,把主體區以外的區域作為聯動區,事實上,藍區規劃成為整個山東發展的規劃。因此,整個山東發展開啟了新的機遇期,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進入國家區域發展大戰略,是主體區的發展機遇,也是聯動區的發展機遇。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將海洋經濟和陸地經濟通過資源互補、產業互動、布局互聯,促進以藍色產業為紐帶的橫向經濟聯合,通過推進海陸交通、產業等一體化進程,實現空間資源的再整合。在沿海城市重點發展臨海產業,使之成為海陸產業一體化的物質紐帶。通過臨海產業,把海洋資源的優勢由海域向陸域轉移和擴展,把海上生產同陸上加工、經營、貿易、服務結合起來,拓寬海洋資源的開發范圍,擴大經濟容量,使這兩個區域在整合陸海資源、產業、經濟,統籌海洋、沿海、涉海、海外經濟發展,實現在陸海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協調發展方面,走在全國的前面。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就是作為中國的這樣一種海陸統籌發展示范區建立的。

山東的內陸城市要努力搞好戰略對接、產業對接、基礎設施對接、措施對接。抓住港口這個接口、產業這個紐帶,緊盯規劃中的布局、產業和改革開放政策,特別是產業聯動發展的政策,努力做好對接和融入的大文章。聯動區一定要以積極進取的姿態,深化改革開放,在聯動協作中實現伴隨性經濟發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陸海統籌。

記者:請您談一下,"十二五"目標完成後,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將會達到一個什麼樣的水平?

鄭貴斌: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戰略目標是宏偉的,人們的確有著許多新期待。

我認為,藍區建設國家戰略的出臺,本身是海洋意識的大覺醒,基本國策的大突破,思路創新的大戰略,空間拓展的大規劃,權益維護的大行動。藍區建設得到國家領導人的關心,山東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視,國家各個部門大力支持,各地積極性十分高漲,“群龍鬧海”局面已經形成。緊緊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通過五年的開拓進取,扎實工作,一定會推動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又好又快發展。

到2015年,山東的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長將達到15%以上,洋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65%左右,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8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0%左右,城鎮化水平達到65%左右。海洋科技創新體係基本形成,現代海洋產業體係基本建立,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邁出實質性步伐,海陸生態建設和污染治理取得顯著成效,海洋經濟對外開放格局不斷完善,人民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率先達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要求。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一定會成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海洋經濟改革發展示范區和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一定會對創造新的海洋文明,推動全國科學發展、協調發展與可持續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是海軍某部少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崎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